<button id="kkaho"><acronym id="kkaho"><cite id="kkaho"></cite></acronym></button>

  • <button id="kkaho"><acronym id="kkaho"></acronym></button>
    1. <tbody id="kkaho"></tbody>
      <em id="kkaho"><acronym id="kkaho"></acronym></em>
      <tbody id="kkaho"><pre id="kkaho"></pre></tbody>

    2. <button id="kkaho"><tr id="kkaho"><kbd id="kkaho"></kbd></tr></button>

      采編熱線:0913—3362222

      投稿郵箱:wnw0913@163.com

      首頁 > 文化東秦 > 非遺傳承 > 正文

      線腔編劇父子倆

      核心提示: 當看到著名合陽民俗專家史耀增先生用快遞發來他自己編著的《合陽線戲》,筆者耳邊立時猶響起了“咕咕咕……”線戲母胡胡特有的弦音,眼前似浮現線偶人“杜十娘”彎腰抖動,顛顛顫顫,哀婉凄美,聲淚俱下“哎海呀哈……”哭訴悲憤的戲影。

        

      李新慶

       

       《金水彎彎》劇照

      當看到著名合陽民俗專家史耀增先生用快遞發來他自己編著的《合陽線戲》,筆者耳邊立時猶響起了“咕咕咕……”線戲母胡胡特有的弦音,眼前似浮現線偶人“杜十娘”彎腰抖動,顛顛顫顫,哀婉凄美,聲淚俱下“哎海呀哈……”哭訴悲憤的戲影。

      筆者家鄉澄城縣曾是線戲的主要流布區,少兒之時就深受合陽線戲熏陶感染,自然對老先生的專著喜不自勝愛不釋手了。

      這是筆者看到的第一部全面系統論述合陽線戲的鴻篇巨制。打開專著的開篇“概述”,即刻對合陽線戲的起源、藝人的社會屬性及地位、線戲的藝術特點和傳承方式等就有一個清晰簡明了解。合陽線戲出自民間,貧苦家孩子拜師學藝,師傅口傳手授,更多的是家族式傳承。因此書中提到名師高徒、父子高技、夫妻雙佳、爺孫把式、叔侄名角、親戚多彩,祖孫三代懷絕技者比比皆是。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線戲名人李新慶和線腔新秀李笑迎父子同為線腔編劇,也是合陽戲曲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華彩一景。他們用堅韌和才華為線腔戲曲藝術作出突出建樹,應當予以熱忱關注和研究。

      上 篇

      “線腔”劇種出自李新慶先生的創意,更凝結著其創新踐行的心血。

      李新慶(1927—1999年),土生土長的合陽人,生前為陜西合陽縣劇團編劇,陜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史耀增先生和有關方面提供資料表明,李新慶先生是合陽戲曲文化的優秀傳承人、出名戲曲編劇以及線腔成為劇種的樹碑者和踐行者、對線腔戲曲教育有貢獻的藝術家。

      “線胡”和“迷胡”中的“胡”字,筆者查過幾本權威大字典,原本都有“戲”的意思,連起來就是“線戲”和“迷人戲”之意。“線胡”決與“猴”無關,“線猴”應是“線胡”的轉音。李新慶卻是與“猴”字有關——群眾都說他是個“能猴猴”。

      李先生原籍合陽知堡鄉臨皋村,早年于縣城租房靠自學為人畫像討生。因社會動蕩,四處奔波,也曾移至大荔縣城租居繼續畫像糊口。李先生愛上戲曲即無師自通,“十八般武藝皆行”,特別拉得一手好板胡。為方便他把家從原籍搬到縣城城西街洞子巷,他結識了一批業余戲曲愛好者,組成戲曲活動圈,長期活躍在城區周圍和附近村鎮。與其說他對戲曲無師自通,不如說一直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提高,這為他后來的前行,鋪下了堅實的藝術基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李新慶先生在小學教師崗位上調入合陽縣新生劇團,他多才多藝,集編導、音樂作曲于一身,尤擅編??;曾擔任業務股長、藝術主任等職。在戲曲專業團里,他如魚得水,藝術才華盡情釋放,為戲曲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終成為合陽戲曲文化的優秀傳承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是戲曲藝術的春天,“天時地利人和”,散落在鄉村山野眾多的地方小劇種、小戲曲和民間演唱等,也都鐵樹開花,枯枝發芽,紛紛登上了大舞臺。1957年李新慶等人“突發奇想”,大膽嘗試,首次成功將線偶戲傳統劇《金鳳釵》搬上了戲曲大舞臺。算起來這是緊步戲曲劇院碗碗腔《金碗釵》之后,全省登上大舞臺較早的地方小劇種。對線偶戲來說,這是里程碑式的一次飛躍和創新,時人把它稱為“一朵花變成兩朵花”?,F在再評說李新慶等人在線偶戲登上大舞臺過程中的舉動,筆者認為這是他們的藝術積累和藝術自覺在適合條件下暴發的藝術創造,僅用“突發奇想”解釋是低估了他們的藝術作為。

      1959年合陽縣新生劇團排演了由李新慶根據傳統劇目改編的線腔《白汗衫》,要去西安參加省上舉辦的演出,寫劇目說明書的任務交給了李新慶。李新慶思考,線戲登上大舞臺了,既不用偶又不再提線,只用原來的聲腔,他在說明書上就為這種聲腔起名“線腔”。這個取名簡練、貼切、科學,不料卻引起各方長期的質疑和爭議,多次有人提出“線怎么能發聲呢?”但是“線腔”的稱謂一直被群眾認可和使用,提到“線腔”人們便知道是指來自線戲登上大舞臺的唱腔音樂。

      不要小瞧李新慶首提“線腔”一詞,這是他對藝術睿智和才華的體現。自有“線腔”稱謂起,加上李新慶等人創編的劇目頻頻亮相戲曲大舞臺,“線腔”開始寫入渭南11個劇種之列,當然也記入全省乃至全國的戲劇史中。這亦是線腔戲曲發展史上的大事,李新慶先生應記頭功,筆者欲稱之為“線腔”劇種立碑者。

      李新慶先生一生都在為線戲文化的挖掘創新發展而苦斗,40余年間創作劇本達22本之多。這些作品支撐了線戲由偶人小亮子走上真人大舞臺的華麗轉身,充實積累了線腔劇種的劇目建設。其作品彰顯了獨特的地域風情,散發出線腔劇種特有的醇香。李新慶先生是線腔劇種開拓荒原、夯實地基、砌磚壘石的建造師。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李新慶先生創作改編的線腔代表作有《漁家樂》《白汗衫》《鐘鼓計》《得獎歸來》《火熱的心》。其中《鐘鼓計》赴西安匯報演出后,著名戲劇表演大師尚小云觀看后給予極高評價;《火熱的心》參加了西北五省區調演獲好評。上世紀六十年代主要作品有線腔現代戲《新家風》《五顆紅心》《新家風》《騰房》《截路》《考卷》等,改編了話劇《紅石鐘聲》《韓梅梅》。八十年代的線腔作品《滿院春光》《豬娃兒迷》皆獲陜西省劇本獎。1982年與著名作家李斌奎共同創作了線腔劇本《帶淚的笑》,參加渭南地區會演并去山西芮城演出;1984年經改編創作出了線腔劇《媽媽走了》《李二嫂后傳》。1989年李新慶為合陽線偶團精心創作了《周仁出府》,改編了《禿子鬧房》,兩個節目參加陜西省第二屆藝術節獲銀獎,經選拔在第二屆“中國藝術節·西北薈萃”上演出獲金獎。這兩個節目至今成為線偶常演不衰的精品節目。

      1960年由李新慶先生和其同仁的推動,縣上辦起了“線腔藝術訓練班”。時值國家嚴重自然災害之際,李先生作為班主任,咬著牙度過各種危機,把“藝訓班”堅持辦了下來,培養了一批難得的線戲人才。1984年縣上再度辦起了“戲曲學校”,聘請李先生負責戲曲學校教學工作,雖近花甲之人,仍嘔心瀝血,竭盡全力教學育才。他堅持以線腔教學為中心,引導學生注重實踐。李先生明白舉辦戲曲學校是對線戲落后

      封閉傳承方式的突破,是戲曲教

      育引入現代理念和方法的革新。李新慶先生參與了合陽兩辦戲曲學校的全過程,傾其智慧和才華,居功至偉。他的學生遍及全縣各個角落,也就是他培養出來的學生,當戲曲跌入谷底的時候,他們成為默默賡續家鄉線腔血脈的可靠傳承力量。因為先生的卓越貢獻,曾受到相關部門的表彰,多次被評為省地先進工作者、省先進藝術教育工作者。入選《中國戲劇通典·當代戲劇家傳略》

      下 篇

      李笑迎接過了編劇薪火,在新時期戲曲舞臺上奮力點亮了線腔火光。

      因為工作的交集,筆者2006年認識了已故著名戲曲藝術家李新慶先生的兒子李笑迎。1963年出生的李笑迎,從小受其父影響對戲曲創作情有獨鐘,幾經周折,在戲曲低落之時走進縣劇團當了編劇。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從1990年起,他先后創作大小戲劇及小品共30余個,并多次在省、市獲獎,特別是為線腔藝術在新時期寫下了新的華章。

      李笑迎本身是從群眾中泡大的,當了編劇之后,牢記根本,不忘初心。他把創作的筆端始終伸向故鄉的風土民情,伸向父老鄉親在變革風云中的喜怒哀樂。他的創作傾情于在時代更替和世風變換中尋找和塑造真善美。他的作品是一幅幅新時代的鄉土風情畫,是一首首普通群眾精神風貌的贊歌,普受各方歡迎。他創作的《假鏈真情》由渭南市青年秦腔劇團演出,《村官紅娘》由澄城縣劇團演出,兩出戲分獲全省“百縣千場”文藝調演一、二等獎;《山里人家》《訓夫》分別獲“陜西戲劇獎·小戲小品獎”二、三等獎”;《送羊》、大型現代戲《回鄉》參加陜西省第二屆農民戲術節,分別獲劇本二、三等獎。

      最能代表李笑迎創作風采和精神境界的莫過于線腔《洽川人家》和《金水彎彎》了。這兩出劇目是李笑迎創作巔峰之作,也代表合陽線腔創作有史以來的最高成就。合陽金營村農民王景云夫婦收養了一凹面女嬰,為了養活此女為其治病,夫婦兩人省吃儉用,忍痛將自己親生兒子送人。后來醫院免費為女孩做了手術,修復了面容。女孩長大后主動提出與養父身有殘疾的兒子結婚,婚后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李笑迎捕捉到此素材,受其感染和劇作家良心責任的強烈驅使即到金營村和當事人一起生活月余,并深入群眾調查走訪之后,幾經修改寫出了最后定稿的線腔劇本《洽川人家》,縣劇團精心排練用線腔演出后,劇中故事跌宕起伏,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唱腔優美,各方反映強烈。該劇不僅是新時期合陽人道德風貌的展示,也是人間大愛無疆的贊歌,弘揚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曾在西安演出,受到西安各界人士的熱情贊揚和高度評價,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及全國40多家媒體作了報道。該劇獲得了陜西省第七屆藝術節優秀劇本獎和演出多個項獎,榮獲陜西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再說線腔現代戲《金水彎彎》,李笑迎創作目標和歌頌的對象仍然是鄉間小人物。該劇講述的是地處渭北的金水彎村民劉栓為搶救落水的金柱不幸溺亡,金柱以真誠仁愛之心毅然背負起了劉家的生活重擔,悉心照顧著劉家病弱的婆媳,終于使劉家人擺脫了困境的故事。該劇以小人物的平凡故事,表現了主人公善良厚道的人性光輝和勇于擔當的精神,對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作出了形象的詮釋。該劇被列入2017年度陜西省重點文藝創作資助項目、2018年陜西省舞臺藝術作品資助項目,先后獲得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優秀劇目獎、第九屆陜西省藝術節“文華劇目獎”等多個獎項。李笑迎榮獲“渭南市文化名人”“德藝雙馨文化工作者”“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
      本網站部分圖文信息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及時刪除。網站法律顧問:陜西圣達律師事務所主任 李剛慶
      主辦單位:陜西網渭南站 技術支持:渭南青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www.grandbeing.com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聞熱線:0913-3362222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11189號-2
        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6號     
       
      国产天天看免费在线_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_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_久久理论片无码中文